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交流互动 » 案例分析 » 正文

中企如何突破欧洲壁垒:修身才能平天下

 

在欧债危机久拖不决的当下,一些资金相对充裕的中国企业,开始希望赴欧投资,以获得珍贵的品牌、技术和市场渠道。
然而,从现在鲜有成功的案例来说,要实现通过欧债危机获得赴欧投资突破的企业,还至少有理解外部政策以及修炼自身内功两方面的关卡需要突破。
以中企在德国投资为例,分析中德经济现状可以发现,两国近乎互补:中国需要的是技术,德国需要的是市场。
“去德国投资,首先法律很健全,我觉得它二元公司治理结构(监事会和董事会)很合理,地方政府非常直接的关心支持,员工素质高,工会强硬但比较文明。”曾经成功收购德国企业的上工申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敏在谈到德国投资环境时表示。
金融危机时期,德国政府鼓励企业不要裁员,政府补贴一半工资。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评价说,这样的做法,是把中国投资的企业完全当做本土企业,享受国民待遇。
但即便如此,中国企业面临的德国乃至整个欧盟的民众心态与政策瓶颈,仍需很长时间去突破。巴斯夫中国公司的代表伍德克坦诚地点出了中国企业在欧盟普遍面临的第一道心理障碍:很多人都把中国当成一个威胁。事实上,据他所了解的情况来看,中国赴欧投资有三分之二都是私人投资,一般涉及比较重要领域的大型的投资是由国有企业去做的,比如石油等资源行业。
但令很多中资企业不解的是,面对自己更高的出价和更诱人的条件,欧盟的很多企业仍然宁愿选择其他地区的收购方。对于这样的企业而言,需要明白,一个成功的并购,钱并不能解决一切,还需先苦修内功。在这些欧盟公司看来,出售给中国可能带来很好的价格,但是并不能给公司带来很好的价值。其次,在发达国家投资经常遇到的问题,诸如环境保护、劳工制度以及签证的问题,都是必须提前做好的功课。此外,价值观的问题也非常突出,需要善于吸取德国的价值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