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国际市场 » 项目资源 » 劳务合作 » 正文

2002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发展分析

“走出去”年度排行榜放榜了(见2002年国外经济合作业务新签合同额、完成营业额额前10名企业名单),和往年一样,我国大型骨干企业的表现仍然突出,但新签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的数字背后的意义却更为丰富:市场开拓的多元格局初步形成;承包领域转向技术密集型的成套工程和劳动密集型的基础设施并举,简单地说,就是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进展。
  先来看看广度。2002年最有标志性的市场突破发生在拉美:我国在拉美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105.8%,这种惊人的增长来自中国工程企业新签的3个合同额上亿美元的大项目———委内瑞拉铁路项目和经济住房项目、巴拿马巴尔博亚港货柜码头项目。紧接着是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285.4%和7.8%的欧洲和北美。目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已经扩展到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形成了“亚洲为主、发展非洲、恢复中东、开拓欧美和南太 ”的多元化市场格局。
  再来看看深度。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矿山、水坝、电力、石化、冶金、交通、通讯等行业大项目明显增多,呈现出从纯建筑领域扩展到工业领域的趋势,原来单一的工程施工和管理也开始被打破,逐渐延伸到投资规则、项目设计、国际咨询、国际融资、采购、技术贸易、劳务合作、项目运营、人员培训、指导使用、后期维修等涉及项目全过程、全方位服务的诸多领域,使承包工程变成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综合载体。很可喜的是,国际承包工程从劳动密集型的基础设施为主逐步转向技术密集型的成大套工程和劳动密集型的基础设施并举。
  但这种进步是相对于中国承包商自身而言的,近期ENR的排名仍然能够清楚看出中国公司和国际大承包商在人均营业额、人均利润上的惊人差距,这种差距除了我国公司规模普遍小,融资渠道不畅,经营管理模式落后等原因外,其根源在于科技方面存在劣势,具体而言,有四个差距:施工工艺和技术落后;科技含量高的工程项目投标力度差,中标几率低;科技投入极其不足,前瞻性科技储备弱;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低下。
  这些差距集中反映在我国承包商目前在海外的主要市场、经营主体和专业实力上。先说主要市场: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业务主要集中在 58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以亚非为主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全球国际工程承包行业主要集中在普通房建、交通运输、石油化工业。我国在某些行业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在普通房建方面, 2001 年225家国际承包商的营业额为300.9亿美元,占全球总额的28.3 %;我国公司在该行业的营业额为23.0亿美元,占我国对外工程承包总额的33.6%,占全球该行业的7.6%。电力行业方面,2001年225家国际承包商的营业额为74.8亿美元,占全球总额的7%;我国公司在该行业的营业额为2.45亿美元,占我国对外工程承包总额的13%,占全球电力行业的3.3%。从2002年我国新签订的上亿美元的大项目看,主要集中在电力、交通运输、和普通房建。
  从行业竞争力情况分析,中国公司在科技含量高、资金规模大的工业项目上营业额所占比例少,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公司参与的国际工程承包业务主要集中在建筑、交通、电力和石油行业,在上述行业中,电力、供水、石油、交通和电讯领域的中国公司数量较上年有所增加,而建筑、制造、污水垃圾处理领域中国公司数量出现下降,危险废弃物行业中已没有中国公司。
  在科技、资本密集度高的行业领域,我国企业竞争力普遍较差,我国企业竞争力普遍较差,这是由我国相关工业领域的国内基础和国际竞争力决定的。首先,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差。如化学工业和石油化工业的对外工程承包,在技术竞争中,我国企业因为缺乏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基本上处于下风;其次,一些优势产业的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以至于没有形成对外竞争的拳头。如轻工业是我国的优势产业,但是在对外承包工程方面,轻工业并没有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还有,我国大多数行业的企业经营规模小,资本金相对短缺,融资能力不强,缺乏与国际著名承包商相抗衡的实力。目前,我国能够在境外承揽5000万美元以上项目的企业不多,在国际市场项目大型化的进程中,企业的发展受到抑制。
  还有一点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在企业管理、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不少企业没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的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都不健全;还有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在国际工程人才的开发上,复合型、高智能人才紧缺。另外,从行业经营秩序分析,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无序竞争现象仍时有发生,影响了行业的整体利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