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行业资讯 » 政策解读 » 正文

金融企业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ESG相关实践的调查研究

一、前言

金融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ESG实践不仅有助于企业降低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更有助于推动绿色、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此,本研究以国内金融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ESG相关实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思路

本文调研范围为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国内金融企业,主要调研对象为A股上市金融企业。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统计调查、案例分析等方法入手,探讨金融领域推动ESG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研究国内金融企业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ESG的现状及挑战,并结合实际,提出金融企业不断提升ESG管理与实践能力的措施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釆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如下:

1.文献研究法: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可持续信息披露、上市公司ESG实践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调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统计调查法:从全部金融企业中,选取A股上市金融企业为样本,对上市金融企业公开披露的ESG报告、社会责任报告以及第三方评级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统计,分析总结金融企业ESG相关实践情况。

3.案例分析法:通过访谈、实地调研等方式收集ESG优秀实践案例,论述ESG管理与实践能力的关键举措和方法。

二、ESG及其影响因素

(一)ESG概念

ESG(Environment,Social  and  Governance)是一种系统化考察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因素的投资理念和企业绩效评价标准,代表更加绿色的发展方式、更加负责的企业形象以及更加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高度契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根据国资委发布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参考指标体系,环境因素一般包括资源消耗、污染防治、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资源与环境管理制度措施等方面;社会因素包括员工权益、产品与服务管理、供应链安全与管理、社会贡献等方面;公司治理包括治理策略与组织架构、规范治理、投资者关系管理与股东权益、信息披露透明度、合规经营与风险管理等方面。

(二)ESG影响因素

影响金融企业ESG实践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政策环境方面,政府对ESG的重视程度和监管力度直接影响金融企业的ESG实践。市场环境方面,投资者对ESG信息的渴求和可持续投资的动力将推动金融企业加强ESG实践。社会环境方面,公众对ESG的关注度及企业间的竞争将加速ESG实践的推广。

(三)ESG与可持续投资

ESG理念和投资密切相关。自2005年左右至今,在联合国和全球经济金融界共同合作努力下,国际上形成了一个普遍的概念“可持续投资”或“ESG投资”,即投资如何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在该理念下,投资者在投资决策和组合管理中充分考虑ESG因素,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评估企业发展和绩效,协调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及所有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

根据全球可持续发展投资联盟(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lliance , GSIA  )在《2020年全球可持续投资评论》中的数据,2018-2020年,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可持续投资规模增长了15%,达到35.301万亿美元(见表1)。可持续投资已在各个地区专业管理的资产中都占有相当比例,从日本的24.3%到加拿大的61.8%(见图1),可持续投资已经构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主要力量。

表1:全球可持续投资资产概览  单位:万亿美元

图片

 

数据来源:GSIA全球可持续投资报告2020

图1:全球可持续投资资产占资产管理总额的比例

图片

数据来源:GSIA全球可持续投资报告2020

三、新时代推动金融企业ESG实践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日益严峻,ESG实践的重要性逐渐得到广泛认知。近些年,全球相关国际组织、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全球主要交易所纷纷出台了ESG披露准则和标准法案。2023年6月,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正式发布了首批可持续信息披露准则;2023年7月,国际证监会组织宣布批准ISSB发布的两项准则。国内方面,2022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成立“社会责任局”,督促指导央企履行社会责任;2022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制定印发《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针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作出明确部署:要探索建立健全ESG体系,力争到2023年实现央企ESG专项报告披露的“全覆盖”;2023年7月,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发布《关于转发<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编制研究>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工作。

推动ESG实践不仅是国际资本市场和机构监管的发展趋势,也是金融企业贯彻新发展理念、提高经营质量和企业价值的重要途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ESG具有价值创造功能,良好的ESG表现能够显著提升企业价值,吸引机构投资者增持上市公司股份。该研究选取了沪深A股3400家上市公司2013-2020年数据,引入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综合运用面板回归模型、面板Logit模型进行分析,发现机构投资者存在ESG投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容忍ESG表现良好的上市公司短期经营绩效低迷,并且ESG的价值创造功能在国有和非国有上市公司中未表现较大差异。由此可以预判,在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新时代下,随着ESG信息披露标准的逐步确立统一,ESG表现将成为上市金融企业能否吸引中长期机构投资者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此外,推动ESG实践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促进作用。一方面,ESG管理机制能够增强企业信息透明度,减少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一步降低债权人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另一方面,企业在加强ESG管理的过程中增强了风险管理能力,能够有效规避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因此,债权人往往给予ESG表现良好的企业更高信任,并愿意以更低的资金成本支持企业融资。

四、国内上市金融企业ESG实践情况

(一)总体现状

近年来,国内金融企业在ESG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一方面,部分金融企业开始在战略规划中纳入ESG因素,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或ESG可持续发展报告,对企业的环境影响、社会责任履行等情况进行全面披露。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开始关注环境风险管理,逐步在投资决策中考虑ESG因素。从A股上市金融企业来看,ESG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建立健全ESG管理体系

为更好地将ESG管理和相关信息披露提升至战略高度,金融企业通过搭建自上而下的   ESG管理架构,为ESG工作的全面推进提供有力的治理保障。以A股上市证券公司为例,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兴业证券、国元证券、山西证券等均在董事会下设可持续发展或ESG相关专业委员会,负责公司   ESG战略、议题的风险识别、目标制定、执行情况评估,并通过问询、定期审阅公司ESG举措、绩效检视和实质性议题的落实等对ESG工作开展监督,将ESG理念原则及标准纳入日常管理及运营。在执行层面,中信证券、申万宏源、国元证券、华林证券等公司设立了ESG工作小组,确保   ESG战略融入公司运营的各个环节,建设全员参与的ESG文化;兴业证券对公司可持续发展相关因素设定指标,对自身ESG实践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促进ESG工作更好地进行实践和开展;海通证券将ESG因素融入上市公司股权、固定收益、私募股权等投资业务中,“负责任投资”议题在MSCI  ESG评级中的得分位于行业中上水平。

2. 助力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金融企业作为资本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在绿色金融领域发挥了关键作用。所谓绿色金融是为支持环境改善、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活动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近几年,随着ESG理念在国内市场的普及,绿色金融业务快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了成熟的业务模式,正努力构建涵盖绿色信贷、绿色消费、绿色债券、碳金融、创新型业务等层次丰富、品种多样的立体化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绿色信贷方面,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银行持续推广个人绿色住房贷款、新能源汽车绿色信用卡分期、绿色节能建筑贷、绿色并购贷款等绿色信贷产品,服务于不同金融服务场景。同时强化信贷业务风险管控,开展ESG风险尽职调查,将评价结果作为信贷业务决策的重要依据,对非生态友好型客户和项目执行“一票否决”。

绿色债券方面,金融企业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大力发展绿色债券、专项债券、REITs   等金融工具,支持绿色产业、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国内绿色债券创新品种不断丰富,发行规模持续扩大。根据《2022年中国绿色债券年报》统计数据,2022年国内绿色债券新增发行规模为8746.58亿元,发行数量为521只,截至2022年底,国内绿色债券存量规模约3万亿元。

碳金融及创新型业务方面,金融企业积极参与国内碳交易市场、香港交易所全新碳市场平台建设,加强碳金融产品的创新研究,助力碳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实现和完善。例如,中信证券、中信建投等证券公司组建了碳交易与投资专业团队,与钢铁、石化、建材、化工、林业及新能源等领域企业广泛合作,通过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碳排放配额回购交易等投资交易和做市服务,协助地方政府部门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东方证券、中金公司、华泰证券、申万宏源等多家证券公司主动申请“自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资格”,并获得证监会批复。

3.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金融企业响应国家号召,坚持践行以为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产业帮扶、消费帮扶、公益帮扶、智力帮扶、普惠金融等多种方式,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建设积势蓄力,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如宁波银行持续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投放力度,   2022年末普惠型小微企业客户数及贷款余额分别为18.62万户和1538亿元,较上一年分别增长125%和26%;新华保险积极开展定点帮扶工作,2020-2022年累计购买和帮助销售农产品1500多万元;东兴证券联合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组织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座谈培训活动,为发达地区向贫困地区输送优质人才和资源搭建桥梁;中泰期货通过开展“保险  + 期货”项目为农产品提供价格风险保障,涉及生猪、玉米、大豆等 11 个品种、100余个项目,保障现货规模约 26万吨。

此外,金融企业为贫困县企业直接融资提供了有力支持,而贫困县企业融资渠道的打通,将为乡村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动能和就业机会。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2022年度证券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专项评价数据统计结果》,证券公司服务脱贫县企业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项目9个,推荐脱贫县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项目5个,其他方式服务脱贫县企业直接融资金额为681.15亿元。

4.重视投资者保护与回报

随着监管政策和市场导向不断加强,金融企业更加重视与投资者沟通,不断拓宽与投资者沟通渠道,充分尊重和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投资者保护工作日益深入。以证券行业为例,各证券公司积极响应   “推动投资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号召,在全国各地建立投资者教育基地117个,在国内资本市场启动全面注册制改革的背景下,及时满足、回应投资者对于新政策、新热点的学习需求,通过投教平台发布视频、图文等形式多样的投教产品,并举办“走进上市公司”“投资者教育进百校活动”“投资者保护宣传日”等一系列金融科普公益活动,帮助投资者提升对上市公司的价值判断和风险识别能力,充分发挥金融企业在投资者保护与提升国民金融素养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与此同时,金融企业的投资者回报意识逐步增强,现金分红的意愿、分红金额及分红比例呈稳步上升趋势。根据同花顺统计数据,A股上市金融企业2020年、2021年、2022年年度平均分红比例分别为32.72%、32.20%和40.10%,上市以来分红率平均水平高达29.56%。

(二)存在的问题

金融企业对ESG的重视程度正逐步提高,但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部分企业的ESG实践尚停留在表面,未深入影响到核心业务。其次,对ESG因素的考量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管理层的个人意识和价值观,缺乏系统性的实施策略。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ESG评价标准,不同企业间的可比性差,影响了投资者对ESG实践的准确评估。具体表现如下:

1.ESG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根据上市金融企业公开披露的ESG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仅少数金融企业建立了涵盖短、中、长期的ESG相关发展战略,董事会在ESG战略制定方面的参与度有待提高。部分中小型金融企业ESG决策机制顶层设计仍然较为薄弱,尚未建立任何ESG相关制度、管理机制和架构体系,或者建立了ESG的管理架构,但未建立ESG相关评价考核机制。

2.环境管理和绿色金融驱动效应尚不明显

金融企业ESG环境表现相对较低。根据同花顺ESG评级数据,A股上市金融公司在环境方面的平均分为42.74,明显低于在社会和公司治理方面的得分(分别为52.28和56.20)。在125家纳入评级的上市金融企业中,有117家金融企业的环境得分在60分以下。虽然同花顺的ESG环境评分包括环境管理、资源消耗、排放处理、绿色金融等多个维度,但考虑到金融企业与制造企业的差异性,环境得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金融企业在环境管理和绿色金融方面的积极性和投入力度有待提高。

图2:金融企业ESG环境分数分布情况

图片

3ESG数据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从上市金融企业披露的ESG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来看,报告披露内容以定性描述为主,定量数据相对较少,大部分金融企业尚未达到大面积数据收集和分析的阶段。经访谈了解,ESG相关内容涉及范围广、数据收集工作量大,且缺乏有效便捷的信息化管理工具,是ESG信息数据管理的主要困难,金融企业ESG数据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4.ESG信息披露质量良莠不齐

目前国内尚未发布强制性ESG   信息披露要求和规范性框架,而不同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及评价标准差异较大,且金融企业不同于制造企业,存在一定的行业特殊性,导致金融企业在披露ESG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时缺乏统一的披露标准和数据口径,这是金融企业ESG   信息披露质量良莠不齐的根本原因。以A股上市公司为例,有的数据披露口径是合并口径,有的则是母公司口径,导致同一行业规模相当的公司披露的数据差异较大。此外,大部分金融企业的ESG报告未经第三方机构验证或审计,披露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待考证。

五、金融企业提高ESG管理与实践能力的思考和建议

ESG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监管机构、企业、投资者、评级机构、自律组织等多个主体,关系到多方利益。因此,提升金融企业的ESG管理与实践能力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行业ESG生态系统。

宏观层面,要避免ESG利益链条上各行其是的情况,自上而下地推动金融企业重视ESG水平的提升。一是加强顶层的监管引导,尽快出台详细的ESG信息披露相关政策,明确适用于金融企业的ESG指标体系,提供更加明确的规范指引。二是发挥上市金融企业引领作用,通过投资导向推动整个行业ESG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鼓励养老金、保险资金等机构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纳入ESG因素,同时建立长期激励与考核机制,促进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四是利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贴近市场、灵活机动的优势,推广金融企业ESG最佳实践经验。五是培育ESG中介机构,制定本土化鉴证和评价方式,提高鉴证机构、评级机构、数据供应商和指数公司ESG相关业务的科学性和公信力,同时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责任投资工具。

微观层面,从金融企业自身角度出发,采取以下有效措施提升ESG管理与实践能力:

(一)将ESG提到战略高度

战略规划是决定企业长期发展方向、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将ESG因素纳入战略规划,明确在环境、社会、治理方面的目标及实施路径,形成全面的ESG战略,不仅能避免盲目追求规模效益,有效降低风险,还能引导企业更加注重表外资产、长期价值,提升品牌形象和公众认可度。因此,金融企业应把改善ESG表现作为一种“价值投资”而非简单的“成本投入”,从企业战略层面建立行之有效的ESG管理机制。

(二)加强内部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ESG意识和能力培养。培养专业人才,包括对ESG因素的风险评估、投资决策、碳排放计算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内部实施ESG实践的能力。二是建立健全ESG信息披露机制,非上市金融企业也应定期公布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实践成果,接受公众监督,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将增强投资者和公司股东的信心,提高企业声誉。三是关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投资机会,探索创新业务模式。通过行业政策引导及企业内部考核激励,鼓励发展绿色金融、碳交易等新兴业务,以适应市场需求,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对标国内外权威标准

国际层面ESG标准和方法论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在全球市场上具有通用性,已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先进经验。目前,国内尚处于建立本土化ESG标准的过程中,金融企业可借鉴国际上已经成熟的ESG框架和实践经验,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有针对性地提升ESG实践水平和评级竞争力。比如,参照GRI(全球报告倡议组织)规范格式,对标MSCI等国际主流评级机构的评价维度和指标,梳理关键ESG议题,结合我国国情和行业特点,形成在公司治理、企业行为、健康安全等方面的责任清单,为金融企业进行ESG管理提升规划提供依据。

(四)强化与利益相关方沟通与合作

积极与政府、投资者、社区等利益相关方沟通,共同推动ESG实践。比如,建立全方位、多平台的沟通渠道,使利益相关方通过各类平台,便捷地获取公司ESG信息;主动向评级机构、投资者汇报公司ESG工作成果,了解其对ESG的核心关注点,获取意见建议,与国际优秀同业对标,促进公司不断改善ESG表现;通过与利益相关方的交流合作,获取更多的ESG资源和支持。

(五)建立ESG数字化管理平台

真实、准确、完整的数据信息是做好ESG信息披露和全周期管理的基础。搭建ESG标准化数字化管理平台,是实现源头管理、动态管理、智能管理ESG工作的前提。因此,金融企业把握数字化转型的行业发展契机,建立ESG信息数据库,根据评级机构ESG评级体系加强对标管理;形成常态化ESG数据管理机制,将ESG管理融入企业数据中台,通过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提高数据收集处理效率,统一ESG数据标准和口径;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加强对可持续发展应用场景的体系设计和过程管理,通过高效智能的数字化运营体系,解决在ESG实践过程中面临的痛点。

六、结语

特别是金融央企及央企控股的国有金融企业,要借助利用ESG   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将战略重心从单纯追求利润规模转到高质量发展上,在提高经营效益和效率的同时,实现国有资本做大做强,助力绿色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未来,金融企业需要从公司战略、内部能力建设、外部沟通与合作等多方面持续提高ESG管理和实践能力,使整个金融行业在国家实施“十四五”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分享到: